学校将于2025年迎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,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,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,以评促建、以评促改、以评促管、以评促强。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办公室准备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应知应会要点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吧!
【本期概要】
新一轮审核评估的“新”体现在哪几方面?
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对象和周期是什么?
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程序有哪些?
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创新?
如何理解线上与入校“一体化”评估?
一、新一轮审核评估的“新”体现在哪几方面?
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,而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、改进与升级。新一轮审核评估的“新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:
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,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;
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,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,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;
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,采取柔性分类方法,提供“两类四种”评估方案和不同指标模块供高校自主选择;
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,采取线上与入校“一体化”评估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,当好“医生”和“教练”,为学校“诊断把脉”,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;
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,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,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,评价结果供“双一流”建设成效评价、学科评估共享使用,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。
二、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对象和周期是什么?
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,其中: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,原则上获得“通过”结论5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。审核评估每5年一个周期,本轮审核评估时间为2021-2025年。
三、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(第二类)的主要特点有哪些?
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分为“两类四种”。其中,第二类设置一级指标7个、二级指标27个、审核重点78个。主要特点有以下4个方面:
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指标体系。第二类审核评估量大面广,细分为三种,分别适用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、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。
二是突出本科教育教学关键点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、生师比、生均课程门数、优势特色专业、学位论文(毕业设计)指导、学生管理与服务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、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审核重点,推动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。
三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。指标体系注重兜底线、促发展,既体现国家意志,又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。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,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、类型必选项、特色可选项、首评限选项,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。增加定量指标,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,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,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。
四是监督高校办学“红线”问题。增设教师、学生出现思想政治、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,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“负面清单”,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审核评估。
四、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程序有哪些?
1. 评估申请。高校需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,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。
2. 学校自评。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,落实主体责任,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,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,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,制订工作方案,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,形成《自评报告》并公示。
3. 专家评审。评估专家统一从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库中产生,人数为15-21。采取审阅材料、线上访谈、随机暗访等方式进行线上评估,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,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,形成线上评估意见。专家组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,确定5-9 位入校评估专家,在2-4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提出的存疑问题。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总体情况,制订问题清单,形成写实性《审核评估报告》。通过教育部认证(评估)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(课程),免于评估考察。
4. 反馈结论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议《审核评估报告》,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。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,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约谈负责人、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。
5. 限期整改。高校应在评估结论反馈30日内,制订并提交《整改方案》。评估整改坚持问题导向,找准问题原因,排查薄弱环节,提出解决举措,加强制度建设。建立整改工作台账,实行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,持续追踪整改进展,确保整改取得实效。原则上,高校需在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《整改报告》。
6. 督导复查。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,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。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、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,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、减少招生计划、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。
五、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创新?
1. 增加线上评估环节,优化评估流程。线上与入校评估“一体化”设计,线上评估“做全做深”,入校评估“做准做实”,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相结合。
2. 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,实现一校一案。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、弹性设置定量指标,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,兜底线、促特色,尊重学校自主选择权和专家专业裁量权,与学校一起制定“个性化”评估考察方案,实现一校一案。
3. 注重常态化资源运用,落实减负增效。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(以下简称“国家数据平台”)和年度就业质量数据生成数据报告;免于评估考察已通过教育部认证(评估)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(课程)。
4. 丰富评估视角,强化多元评价。构建了“1+3+3”校内外多维立体综合评价体系,分别从常态资源、学校、教师、在校生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多元多维视角进行评价,让评价体系“立起来”。
六、如何理解线上与入校“一体化”评估?
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“一体化”设计是新一轮审核评估制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,不仅是评估方法手段上的创新,更是评估思想理念上的丰富和发展。线上评估本身就是评估,而不是评估前的准备阶段,只有准确把握定位和内涵,才能保障新一轮审核评估落地实施“不走样”。
新一轮审核评估增加线上评估环节,就是要充分发挥线上评估考察不受时间、空间限制的灵活优势,调动更多的专家资源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,更加全面、深入地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核,与入校评估形成“1+1>2”的合力,进一步突显审核评估为学校发展“诊断开方”的初心。